技術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極化效應是兩電極式電導率傳感器在測量中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,其本質是電極表面因離子聚集或電荷積累形成 “極化層",導致測量電阻偏大、電導值失真。降低極化效應的核心思路是減少電極與溶液界面的電荷積累,具體可通過以下方法實現:
一、優化供電方式
采用高頻交變電壓
極化效應在低頻電壓下更顯著(離子有充足時間在電極表面聚集),提高電壓頻率(如從 50Hz 提升至 1kHz 以上)可縮短離子定向移動的時間,減少極化層的形成。
注意:頻率過高可能導致溶液電容效應增強(類似 “容抗" 干擾),需根據溶液電導率范圍匹配合適頻率(如低電導率溶液用低頻,高電導率溶液用高頻)。
控制電壓幅值
降低施加在電極上的電壓(如從 10V 降至 1~5V),可減少電場強度,減弱離子向電極表面的遷移動力,從而降低極化程度。
需平衡:電壓過低可能導致微弱電流測量困難,需配合高靈敏度的電流檢測電路。
二、改進電極設計與材質
增大電極表面積
采用多孔電極(如鉑黑電極,表面電鍍多孔鉑層)或網狀電極,增加電極與溶液的接觸面積,降低單位面積的電流密度(電流密度越高,極化越嚴重)。
示例:鉑黑電極的表面積是光滑鉑電極的數十倍,可有效減少高電導率溶液中的極化效應。
選擇惰性電極材質
采用化學穩定性強的電極材料(如鉑、鈦、釕銥合金),減少電極本身與溶液的化學反應(如氧化、溶解),避免因電極腐蝕導致的表面電荷異常積累。
優化電極間距與形狀
對于高電導率溶液,適當增大兩電極間距(減少電流密度);對于低電導率溶液,縮小間距(增強信號),通過調整電極幾何參數匹配溶液特性,減少極化風險。
三、加強測量環境控制
避免高濃度溶液長時間測量
高濃度溶液中離子數量多,極化效應更易發生。若需測量,可縮短單次測量時間,或采用間歇式測量(測量后斷電,讓極化層自然消散)。
控制溶液溫度穩定性
溫度劇烈變化會影響離子遷移速率,間接加劇極化效應(如高溫下離子運動快,更易在電極表面聚集)。通過恒溫裝置或加強溫度補償算法,維持測量環境溫度穩定。
四、定期維護與校準
清潔電極表面
電極表面的污染(如沉淀、有機物吸附)會增加極化層電阻,需定期用稀鹽酸(去除水垢)或無水乙醇(去除有機物)清洗,必要時用軟毛刷輕刷,恢復電極表面活性。
重新標定電極常數
長期使用后,電極表面磨損或污染可能導致實際電極常數偏離出廠值,進而影響極化狀態下的測量精度。定期用標準溶液(如 0.01mol/L KCl 溶液)校準,修正電極常數。
五、電路層面的補償措施
引入相位補償電路
極化效應會導致測量電路中電流與電壓的相位差增大,通過電路設計補償相位偏差,可減少極化對電導計算的影響。
采用交流阻抗法分離極化電阻
利用電化學阻抗譜技術,通過不同頻率下的阻抗測量,分離出極化電阻與溶液真實電阻,僅基于真實電阻計算電導率(適用于高精度測量場景)。